Skip to content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

十八世纪末西欧发生了工业革命。新机器的发明不断出现手工业工场逐步向大工业过渡。新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日益完善和确立起来。伴随这一历史进程,人类对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认识也比较成熟了。终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标志就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经济学家基本是沿着他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这部著作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无形之手’自行调节”的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三个源泉,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指明了方向。但这其中也隐含了局限性,古典经济学将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成本和供给上,而忽视了对消费和需求的研究。即使后续的边际革命、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都逐渐将重点放在平衡供给和消费上,但始终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带来的生产过剩问题。并且也正因于此,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持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中。

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恩格斯认为,当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时,冲突将不可避免。但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

历史现实也为其观点提供了证据,纵观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2008年次贷危机等其根源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那为什么会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经济危机又为什么存在必然性?

周期性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密切相关。垄断资本的逐利本性一旦得不到遏制,必然导致经济生活出现严重的供需失衡,进而导致经济链条断裂。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大亨为了维持自己的高收益,不仅任由经济泡沫泛起,更将劣质资产包装成新的金融产品再赚一把,导致泡沫越吹越大、危机越来越深。

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是产能过剩。由于存在对劳动者的剥削,所以社会中劳动者的得到的总收入小于社会商品的总价值,导致资本主义社会长期性的消费不足。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决方案是寻找外部倾销地,也就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来倾销。在这种方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爆发世界大战,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战争同时还消耗了大量产品,重新取得了平衡。现代西方国家摆脱了金本位,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等各种金融手段,鼓励超前消费,解决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问题。

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供需结构不匹配。供需之间的不平衡,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直接起因则是不合理的财富分配方式。(由此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 ><)

另外随着全球一体化,以及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核心国家,其经济金融稳定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二战后虽然各国摆脱了金本位,但建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地位与黄金挂钩,从而使其成为世界货币。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直接影响着各国的外汇储备、进出口贸易等。

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大危机使世界各工业国家在一百多年中积累的社会财富毁掉近一半从而对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了经济学史上著名的“凯恩斯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具体手段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认市场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认为市场具有完全的自主性,政府应完全避免对市场的干预。而凯恩斯主义则认为政府应对宏观市场进行调控。

美国在1929-1933年经历过经济大萧条后,罗斯福总统上台开始实行“罗斯福新政”,新政的核心内容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大兴公共服务设施、救济失业者和穷人。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国家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的施政理念与凯恩斯主义一致,且以政策实践的方式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的有效性。

但凯恩斯主义彻底解决了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问题了吗?

当然是没有的。

在二战后的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危机,又是如何度过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